去年以来,淄博、哈尔滨等多个城市旅游“出圈”,让文旅产业的复苏与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文旅产业功不可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培育文娱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此外,要提升外籍人员来华旅游便利度。
文旅产业发展如何持续保持热度?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市长,让他们谈一谈城市旅游的“出圈”之道。
2023年,张家界全市接待游客363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9%、87.0%。全国人大代表、张家界市市长王洪斌接受北青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张家界将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王洪斌:张家界以旅游建市、靠旅游兴市。近年来,我们坚持旅游强市,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张家界旅游品牌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2023年,张家界全市接待入境游客68.74万人次,领先国内同类型旅游城市;口岸出入境人员21.24万人次,居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前列。张家界还举办系列活动,如为期一年的“show出张家界”短视频评选,助力城市旅游“出圈”。
王洪斌:我们将全面深化文旅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不断擦亮“奇秀山水”名片。
我们着重以解放思想为先手棋,自觉从既有的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摆脱“门票”经济的困扰,敢闯新路,敢换赛道,以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旅游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王洪斌:第一个方面,进一步推动产品转型升级。瞄准旅游市场需求,用旅游者来定义旅游,打造更多体育旅游、文化旅游、数字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推出一批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消费场景,吸引更多年轻人迷上张家界。着力打造康养度假产品,围绕“休养、体养、疗养、医养”4种业态,高标准包装策划一批森林康养、温泉疗养、高端民宿等旅游康养项目,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还想来”。
第二个方面,进一步推动营销转型升级。不断创新营销方式,让营销更有实效、更有感染力、更有传播力。
第三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服务转型升级。2023年,我市开展“铁腕治旅”行动,以市场整治倒逼服务转型升级。今年,我们将持续重拳整治追客赶客、虚假营销、强制购物、二次消费等旅游市场乱象,落实游客投诉30分钟内现场处置、30天无理由退货、旅游权威信息发布等制度。
北青报:张家界十分重视入境旅游,在对外营销、推广张家界旅游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洪斌:张家界亚新体育官方始终将入境旅游作为抓旅游复苏的重点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今年以来,入境旅游实现爆发性增长,前两个月接待入境游客比2023年增长32.5倍,比2019年增长87.44%。
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我们前往英国、越南、韩国及香港地区等国家和地区,召开专场旅游推介恳谈会。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2023年,我们先后邀请2000余名来自韩国、印度、英国等国家的境外旅行商来张家界考察踩线,促成境外旅行商与张家界旅游企业建立合作联系并上架推广张家界旅游产品。
北青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外籍人员来华旅游便利度”,张家界有哪些举措?
二是提升支付便利度。我们推出《张家界旅游汇兑地图》,在全市大型酒店、购物店、餐饮店等主要消费场所设立外卡收单POS机590台,布设支付二维码32181户,支持外卡提现ATM机92台,恢复和新设6家国际旅行社、10家星级酒店外币代兑机构。
三是提升交通便利度。我们积极复航张家界至韩国釜山、越南河内等10条国际(地区)航线,出台多种奖励政策和航班扶持政策,主要通航国家入境游复苏成效明显。
四是提升语言便利度。全市36个等级景区、主要交通站场和主要酒店、餐厅等场所实现中、英、韩文标识标牌全覆盖。
五是提升服务便利度。加强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和餐饮店等旅游消费场景的多元文化培训,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游客的风俗习惯进一步优化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文/本报记者 高语阳
2023年,江门市接待游客近228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164%。“我们还会持续‘打开’更多江门旅游新玩法,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市市长吴晓晖对北青报记者说,要让城市热度持续“狂飙”。
2023年1月,赤坎华侨古镇开门迎客,当年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50万人次;去年底,先锋书店华南首店——天下粮仓书店在塘口开业,其经营性收入在旗下乡村书店中排名第一,成为游客聚集的“文化地标”;启超故里·小鸟天堂、华侨城古劳水乡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此外,江门艺术季打响品牌,一系列展览精品和演出为大家带来了高品位的艺术体验。江门市还举办了首届江门马拉松,碧道马拉松赢得口碑;不断丰富三十三墟街业态,高峰时期游客单日流量达5万人次;组织“行走故事里”江门citywalk主题文旅活动,全网播放量超7000万,城市热度持续“狂飙”。
北青报:来自广东江门的“小醒狮”勇闯东北登上热搜。这次“出圈”后,江门又做了哪些工作?
吴晓晖:年初,“江门小醒狮勇闯东北”研学活动引起全网关注,醒狮、蔡李佛、咏春等带动江门城市面貌“出新出圈”。与此同时,我们借势“引客入江”,启动了“来江门过大年”等系列新春文旅活动,在赤坎古镇、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多地,上演国家级非遗泮村灯会、醒狮、舞火龙等精彩巡游,展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魅力。整个春节假期,江门市接待游客超610万人次,旅游收入35.75亿元,均同比增长超140%。
吴晓晖:作为广府文化的代表性城市,江门步步皆历史,处处有文化。2023年以来,到我市取景的综艺节目、影视作品等有22个之多,同比增长一倍。
吴晓晖:今年我们将邀请全民参与、全民共创“江门3.3精彩之旅”,让每一个市民成为城市的代言人,让更多人看见江门、体验江门、喜爱江门。
江门是一座“宝藏”城市,邀请大家来江门玩足三天三夜。江门开平碉楼是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赤坎华侨古镇矗立着全国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骑楼建筑群;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江门原点”,留存了600多年的城市记忆。江门还是“名厨之乡”,江门五邑菜历史悠久,杜阮凉瓜、古井烧鹅、新会陈皮、台山黄鳝饭、鹤山白水角、恩平濑粉等“美食遍江门”,街头巷尾充满了烟火气。
依托这些资源,我们精心策划了各类型的旅游线个县(市、区)的旅游精华,让游客可以玩足三天三夜不重样。
吴晓晖:我们邀请大家来江门体验湾区下午茶文化。江门咖啡产业基础扎实。去年江门市咖啡器具年出口额约6.5亿元,咖啡器具及零配件生产企业超300家。今年2月,我们举办了第二届咖啡文化周,云集了超150家咖啡店,是2024年华南地区首场大型的咖啡文化交流活动。
近期,江门在策划“江门下午茶,梗系三点三”系列活动,进一步打响侨都咖啡、江门茶饮和特色美食品牌,让游客在江门体验奶茶店、咖啡店、烘焙店、糖水店等点心老字号和新式网红店。
吴晓晖:我们持续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全市220家较大规模酒店可提供床位超过3万张,142家在册登记旅游民宿可提供床位数超过2500张。今年我们会新增五星级标准酒店和一批特色精品民宿,让旅客住得下、住得好、住得安心。我们还会持续“打开”更多江门旅游新玩法亚新sports,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让游客驻足江门不止三天三夜。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长陈真永在接受北青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大理州持之以恒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坚决守好大理旅游这块“金字招牌”。
陈线分吧,留有进步的空间。我认为,一个地方的旅游口碑、旅游形象,需要每一个当地人去爱护、维护和呵护。
陈真永:我们对旅游形象提升工作非常重视,重点有三项措施。一方面,我们倡议全州人民树立“大理是个景区,人人都是导游,个个微笑服务”的理念,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同时,我们重视培育旅游新意境。注重新旅游IP的打造,实现大理文旅IP从“五朵金花”到“天龙八部”,从“风花雪月”到“在大理爱上生活”,从“有风的地方”到“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的转型升级,打造顶流新IP,引发全网关注,形成持续热度。
此外,我们还非常注重节点营销。州委、州政府会在每个节假日前后召开假日旅游专题部署会和总结会,提前准备、总结提升,广泛动员全州各级干部群众想尽办法营销旅游、营销城市,形成全面“种草效应”。
北青报:去年以来,淄博、哈尔滨等网红城市“出圈”受到关注。这对大理州的旅游发展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陈真永:一些城市的“出圈”,说明了人民群众对旅游的认知转变。大理也在学习其他地区的好的经验和做法,计划实施文旅创优提质发展行动和网红培育计划,培育一批金牌导游(讲解员)和金牌旅游管家、金牌主播,全面提升大理旅游品质。
北青报: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让大理火上加火。为什么该剧能为当地旅游带来巨大的引流作用?
陈真永:在大理拍摄、讲大理故事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后,一方面,我们借力“种草”,借势营销,开展系列主题宣传营销活动和会议,把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留量。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整合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扶持政策资金,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积极引入企业经营拍摄基地,带领当地村民发展“影视+文旅”新业态,打造“品质慢生活”“文旅庭院经济”典范,走出一条“文旅+影视”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好路子。
陈真永:“IP+文旅”是当前做好宣传营销工作的重要方式。我认为,经营城市首先是营销城市,随着时代的发展,简单的广告已不能满足文旅宣传营销的需求,为此,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推陈出新、营销地区IP形象,目的就是在倡导“有一种生活叫大理”的生活方式,大理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大理。
陈真永:当前我们打造了一个非常响亮的旅游新IP——“在大理爱上生活”,这是对“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深度诠释和丰富延伸。
我们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摒弃了组团队、买门票、进景区的旅游模式,破除了对“门票经济”的依赖,重新构建了“到大理不是旅游,而是去过另外一种生活”新路径,推进游客流量转化为财税留量和人民收入的增量。